DB5325∕T 116-2024 菊花插穗培育技术规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ID

3F6E707933494209BEC28FB1B243D46F

文件大小(MB)

0.25

页数:

7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9/3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红河州地方标准,DB5325/T 116—2024,菊花插穗培育技术规程,2024-07-18 发布2024-08-18 实施,红河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ICS 65.020.20,CCS B 05 5325,DB5325/T 116—2024,Ⅰ,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开远市农业农村局提出,本文件由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开远天华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开远市农业农村局、开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敏荣、王馨悦、王涛、杨蕊溪、朱丽、赵晓桁、张梦玲、杨锐、姚建军、李,佳海、马超、李建荣、赵海涛,DB5325/T 116—2024,1,菊花插穗培育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菊花种苗栽培的术语和定义、采穗母本管理、田间管理、采穗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菊花种苗的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T/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采穗母本,一个周期中用来不断采集插穗的健康植株,3.2,摘心,采穗母本培育初期,为促进分枝,人工摘除母本顶芽的过程,4 采穗母本管理,4.1 采穗母本选择,选择健康、无病虫害、无病毒侵染、生长健壮的采穗母本,4.2 遮阳处理,扦插前7 d,顶棚拉遮光率80%的遮阳网,4.3 苗床准备,墒面宽度100 cm,高度20 cm,墒距30 cm,4.4 扦插前处理,DB5325/T 116—2024,2,生根剂用吲哚丁酸钾8 000 倍~10 000 倍液、消毒剂用有效成分720 g/L 的百菌清800 倍~1 000,倍液体积比1:1 混合,插穗整齐排列在苗框中,连框带插穗全部浸泡在混合液中,浸泡时间5 s~10 s,后捞出滤水,4.5 扦插定根,扦插前确保苗床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上,每亩株数25 000 株~30 000 株,每墒定植6 行~8 行,行距12 cm,株距为10 cm,扦插深度为2 cm~3 cm,扦插时植株直立,4.6 浇定根水,种苗扦插完成后,浇定根水,确保土壤含水量在85%以上,4.7 覆膜、揭膜,浇水完成后,盖地膜保湿、保温,定植后10 d~15 d,揭膜炼苗。温度在25 ℃~30 ℃时,10 d,后可揭膜炼苗,温度在15 ℃~25 ℃时,15 d 后可揭膜炼苗,4.8 补光,补光时间40 d~45 d,光照强度80 lux~100 lux,5 田间管理,5.1 摘心,扦插后15 d 左右可进行摘心,具体视生长情况定。摘心后留下4 片~6 片叶片,5.2 水肥管理,平均每周浇清水1 次,每周浇肥水1 次,以叶面肥为主,清水和肥水同时浇。肥料使用符合NT/T 496,标准,5.3 病虫害防治,参考附录A 执行,6 采穗,6.1 工具,采穗板、采穗架、保鲜袋、采穗凳、袋子标签、盒子标签、一次性手套、苗盒、扫描工具,6.2 灭菌,入门前,风机去尘、入门后鞋底消毒、操作前双手酒精消毒,6.3 采穗,按每枝穗条长度6 cm 的规格采穗,采穗后装袋、贴品种名、装盒、统计数量后入冷库保存,DB5325/T 116—2024,3,AA,附录A,(资料性),菊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菊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见表A.1,图A.1 菊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表,病虫害名称主要防治措施,白锈病,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灵1 000 倍液,25%萎锈灵1 500 倍液,80%代森锌500~700 倍液,0.5 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0 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 倍液,或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每7d~10d 喷1 次,交替使用,连喷3 至4 次,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灰霉病,新栽菊花定植前可用65%代森锰锌300 倍液浸根10 min~15 min。发病初期可喷洒波美0.3,度~0.5 度的石硫合剂、代森锌、多菌灵等杀菌剂,病毒病,治虫防病:蚜虫可用50%抗蚜威4 000~5 000 液等防治,减少传毒昆虫。或用黄板诱杀,或利用银灰色膜对蚜虫的驱避作用,化学防治: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300 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剂500 倍液等喷施防治,蓟马,定植前1 d~2 d 对幼苗用吡虫啉、噻虫嗪进行灌根处理,减轻危害,发病初期应选用触杀和内吸性好的药剂进行防治,如啶虫脒、噻虫嗪、多杀霉素等。(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 500 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或20%,毒?啶乳油1 500 倍、4.5%高氯乳油1 000 倍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5%溴虫氰菊酯1,000 倍混合喷雾),蚜虫,用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 倍液、50%灭蚜灵乳油1500 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000 倍液等喷,施防治,斑潜蝇,在幼虫潜叶为害初期及时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 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4 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 倍液……

……